国家信息化发展、人才强国等战略,赋予了高校计算机学科发展关键核心信息技术和培养创新人才的使命。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引发了我们的思考,自主创新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能做什么?能做成什么?在计算机系统层面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奇缺,严重制约了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计算机系统层面创新需具备深厚的硬件、软件基础及软硬协同能力,而在学生培养上,存在生源差异大、知识结构不同、兴趣方向不一,对我们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形成挑战。
针对该挑战,计算机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计算机系统创新能力培养,面向国家需求、行业需求,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重构面向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并构建科教、产教、国际化等联合培养体,构建科产教协同育人平台,有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养前沿创新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形成计算机系统创新能力,以满足信息技术自主创新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引导学生为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踔厉奋斗,突破“卡脖子”难题,把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创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贯穿教育全过程。为此,学院提出并构建了“IT中国”课程思政体系,结合专业特色,结合达梦数据库、鸿蒙操作系统、长江存储、国产CPU等国产化计算机系统技术的奋斗史设计案例,强化价值与思想引领,引导学生投身计算机事业。
能力导向、建课强基,构建重前沿强实践课程体系
以培养计算机系统创新能力为导引,考虑学生个体基础与能力差异及个性化发展需求,将学科优势转化为培养优势,学院提出补强系统基础、夯实系统理论、强化系统方向、重视前沿探索的计算机系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强化课程与课程群建设。构建了重前沿、强实践点面结合的课程体系,构建学科基础课程群和系统综合实验课程群,强化软硬协同的系统能力和系统综合实践能力,发挥学科优势,建方向课程群和前沿交叉课程群,增强系统方向专门能力,从而夯实计算机系统创新能力基础。
优化课程体系。建立课程群,聚类学科基础、特色方向、前沿交叉、综合实践等课程,优化边界,强化关联;建立课程组,聚集教师、教学资源,对标国际一流,提升课程质量,解决课程体系化不强、内容更新不快、聚焦系统创新不够,对学生基础差异填补不全等问题。按课程群集体备课并优化大纲,厘清课程边界,强化课程关联,高质量发挥课程体系培养作用。
强化软硬协同。发挥“双一流”计算机学科优势,建设计算机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等课程,建成学科基础和系统综合实验课程群,从面上强化软硬协同系统能力及系统实践能力;依托计算、存储等特色方向,建成系统方向、前沿交叉等课程群,从点上强化系统专门能力。
针对学生基础不一、知识结构不同等问题,通过课程群协作,点面结合,培养系统思维、优化知识结构,夯实系统创新能力基础。
科教协同、产教融合,创建两翼合力驱动育人平台体系
导向性科教协同和体系化产教融合,学院创建两翼合力驱动的育人平台体系。科教、产教深度融合,聚方向、聚平台、聚团队、聚项目、聚学生,一体化培养学生凝练科学问题、解决系统复杂问题和成果转化能力,两翼合力促进学生的前沿创新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系统创新能力。
导向性科教协同。以培养系统创新能力为导向,围绕存储、计算等特色方向,建设国家、省部级育人平台11个,建设基金委创新群体等国家、省部级团队6个,承担973、重点研发等重大项目100余项。承研大项目,发挥团队导师的特长与协作优势,依托平台,构建培养联合体,高效、个性化引导学生开展前沿创新研究。通过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培养前沿创新能力体系化产教融合。围绕计算机系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改变过去校企合作以横向技术开发为主的单点合作模式,创建能开展长期、系统、深入联合攻关的体系化产教融合模式。与行业龙头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中心15个,承担科研攻关任务,引导学生攻克核心关键技术,培养解决真问题能力,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两翼合力驱动。有效整合学科和产业资源,将学科优势转化成培养优势,推进科教产教深度融合,建设国际“领跑者”学术高地和人才摇篮。发挥团队联合指导作用,驱动科教平台、产教平台的学术资源、设备资源、项目资源、校内外导师资源,协同开展科学和工程训练,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科学素养、系统思维、全局观念、工匠精神,在科学和工程相互结合过程中,面向国际前沿和产业需求,在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链条上,一体化培养学生凝练科学问题、解决系统复杂问题和成果转化能力,科教、产教深度融合,两翼合力提升计算机系统创新能力。
全方位联动、细粒度管理,创建全过程持续改进培养链条
构建全方位联动和细粒度管理机制,创建全过程持续改进培养链条,学院在保障培养质量的同时,及时发现、跟踪、定位潜能人才,在团队导师培养基础上,根据学生专长实施国际联培、企业联培、交叉联培等,培养计算机系统拔尖创新人才。
全方位联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学院、团队、导师培养联合体。围绕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统一组织,统筹协调资源,通过管理联动、课堂联动、平台联动、指导联动促进培养联动,充分调动团队、导师和学生积极性,在培养链上发挥作用,担好责任,构建“学生努力-导师全力-团队合力-学院聚力”的全方位联动机制,促进学生培养成才。在课程、研究、学位论文等环节设置多个关键及年度检查点,对软硬协同系统能力、系统实践能力、系统方向专门能力、前沿创新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情况进行评估与反馈,形成“产出→评估→反馈→调整”细粒度管理机制,实现培养全过程能力跟踪评估与信息反馈。
全培养链持续改进。针对基础差异化和个性化培养需求,发挥课堂、平台、团队、导师的协同作用,联通点面结合课程体系、科教产教育人平台,形成敏捷反应的培养全链条。通过特色方向前沿科学问题、“卡脖子”核心技术难题等多类型高目标引导,促进培养主体、培养环节、培养资源持续改进,提供计算机系统创新能力达成的多培养路径和培养出口。及时发现、跟踪、定位潜能人才,因人实施国际联培、企业联培、交叉联合培养等,培养计算机系统拔尖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