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群,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务科科长,本科教务员。2011年,她刚获得环境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因学院教务岗位空缺,便主动请缨,从此踏上本科教务员的工作岗位。“读博期间在教学楼与科研基地间奔波的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必须以高质量教学为根基,也让我更清楚自己的优势所在。”从三尺讲台到服务师生的教务管理岗位,杨群始终以专业素养和奉献精神,为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坚持奉献至上,乐为服务师生的护航员
有人问她,拿下博士学位后,放弃专任教师岗位选择做教务员是否觉得亏?杨群果断回答:“教务员对人才培养不可或缺,在这个岗位上,我能比做一名专任教师更好地发挥作用。”
无私奉献是杨群最鲜明的底色。她深知教务管理虽琐碎,却是教学秩序和质量的保障,因此始终保持高度责任心,细致处理每项工作,全天候响应师生的各类需求。无论是教学调整还是学业困惑,她都会积极协调,直至问题解决。她的手机保持24小时畅通,成为师生信赖的“贴心人”。
杨群特别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视他们为学院发展的生力军。她主动与青年教师一对一交流,帮助他们熟悉教学规范,解答疑难。在教学竞赛中,她组织赛前演练,围绕教学设计、课堂展示开展研讨,助力多位教师在院、校竞赛中斩获佳绩。得益于曾经的教研经历,她能灵活地切换学院管理者和教师的视角,提升沟通效率。“听杨姐姐一说,心里就踏实了”——这样的信任,是她最珍视的褒奖。

她将学生视如己出,持续关心他们的学业与成长。对学习困难生、民族生和结业生,她主动了解情况,制定个性化学业规划,联系教师单独辅导、联动家长共同鼓励,帮助这些学生重拾信心。她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面对学生时,我必须传递阳光和力量,这是教师的底线。”
在推动本科生科创活动上,杨群同样倾注全力。她创建“ESE-科技创新QQ群”,汇聚近500名师生,定期发布科创信息,促进课题组招募和学术交流。她还设计项目申报、中期报告和结题模板,分享优秀案例,助力学生科研。十余年来,学院参与科创的本科生比例从不足8%提升至近80%,这份丰硕的成绩单离不开她的无私奉献。
育人体系建设,争做教学改革的排头兵
杨群积极参与环境类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她组织修订教学大纲,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与教学竞赛,推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并协助编撰《环境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促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在“生态中国”导论课建设中,她参与内容与模式设计,并协助开发配套实践课程“环境问题观察”,使思政育人理念真正落地见效。

她致力于拓展本科教学国际化通道,助力学生成长发展。2018年,她调研国内高校国际化办学经验,提出班级制海外实习方案,并克服经费困难,协调落实师生出行事宜。同年,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30名学生首次赴新加坡开展暑期实践。如今,学院每年资助60余名本科生海外交流,形成特色培养模式,并建立起完善的国际化教学管理体系。
杨群将科研思维融入教务管理,推动教学改革创新。她密切关注高校教学新趋势,协助学院构建“导-训-竞-练”一体化教师培养机制,参与16项省校级教研项目,发表多篇论文。她全力支持一流专业与课程建设,两次获省级教学成果奖。同时,她积极运用现代化管理技术,实现“教务零事故、学籍零投诉”,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坚实保障。
以初心致匠心,彰显共产党员的风采
杨群在专注本科教务工作的同时,还主动投身学院党建与学生教育工作。她曾担任给排水1201班班主任,获评“最受学生喜爱的教师班主任”,并多次担任学院“红五月”歌咏比赛、“党员故事会”等特色活动评委。任教职工党支部书记期间,她牵头组建爱心助老小分队,组织师生为退休教职工提供取药、网购、电子设备维护等服务,既解决了老同志实际困难,又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教育平台。

她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怀着“做师生满意教务员、做合格共产党员”的朴素信念,她以热情和担当诠释对教育事业的忠诚。面对繁重工作时,她总能迎难而上,积极寻求解决方案,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从博士到教务员,从讲台到管理岗,杨群以数十年的坚守诠释了“平凡铸就伟大”的深刻内涵。她以专业为基,以奉献为魂,在琐碎的教务工作中雕琢育人匠心。无论是保持24小时开机的“贴心人”角色,还是推动科创、国际化与课程思政的创新实践,她始终以共产党员的赤诚与教育者的情怀,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篇章。她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的真谛不仅在于传道授业,更在于以心育心、以行导行;真正的教育者,既能仰望星空锚定方向,亦能脚踏实地润物无声。杨群的身影,恰如春风化雨,默默滋养着一方教育的沃土,让“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