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速访问通道
    • 学校首页
    • 学校首页
    • 学校首页
    • 学校首页
  • English Version
  • 首页
  • 组织机构
    1. 部门概况
    2. 部门领导
    3. 机构设置
    4. 挂靠单位
  • 管理文件
    1. 计划建设
    2. 教务管理
    3. 考试管理
    4. 实践教学
    5. 学籍管理
    6. 创新人才
    7. 质量管理
    8. 教学研究
    9. 医科管理
    10. 课程教材
  • 办事指南
    1. 综合事务
    2. 计划建设
    3. 教务管理
    4. 考试管理
    5. 实践教学
    6. 学籍管理
    7. 质量管理
    8. 教学研究
    9. 医科管理
  • 表格下载
    1. 计划建设
    2. 教务管理
    3. 考试管理
    4. 实践教学
    5. 学籍管理
    6. 质量管理
    7. 教学研究
    8. 医科管理
  • 课程建设
    1. 本科课程平台
    2. 模块课程
    3. 课程管理
  • 质量保障
    1. 教学简报
    2. 质量报告
  • 支部建设
    1. 学习园地
    2. 支部风采
    3. 支部机构
    4. 表彰奖励
  • 本科招生
  • 学校首页
  • 审核评估
    1. 本科审核评估专题网站
  • 首页
  • 组织机构
    • 返回
    • 部门概况
    • 部门领导
    • 机构设置
    • 挂靠单位
  • 管理文件
    • 返回
    • 计划建设
    • 教务管理
    • 考试管理
    • 实践教学
    • 学籍管理
    • 创新人才
    • 质量管理
    • 教学研究
    • 医科管理
    • 课程教材
  • 办事指南
    • 返回
    • 综合事务
    • 计划建设
    • 教务管理
    • 考试管理
    • 实践教学
    • 学籍管理
    • 质量管理
    • 教学研究
    • 医科管理
  • 表格下载
    • 返回
    • 计划建设
    • 教务管理
    • 考试管理
    • 实践教学
    • 学籍管理
    • 质量管理
    • 教学研究
    • 医科管理
  • 课程建设
    • 返回
    • 本科课程平台
    • 模块课程
    • 课程管理
  • 质量保障
    • 返回
    • 教学简报
    • 质量报告
  • 支部建设
    • 返回
    • 学习园地
    • 支部风采
    • 支部机构
    • 表彰奖励
  • 本科招生
  • 学校首页
  • 审核评估
    • 返回
    • 本科审核评估专题网站

风采展示

  • 院系风采
  • 支部风采
  • 出国交流
  • 学科竞赛
  • 最美教务员

出国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风采展示  >  出国交流  >  正文

华盛顿大学交换学习与暑期研究总结

作者:陈东平    时间:2025-04-29    浏览:

华盛顿大学交换学习与暑期研究总结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陈东平

我于华盛顿大学的交换生活是一段非常缤纷多彩且收获满满的经历,从西雅图的夏天到冬天,半年的时间虽短,但给我带来的成长与记忆却是无法用数字量化的,这是一段非常非常珍贵的会议。在西雅图这座城市,我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更前沿的突破,也体验了美国西北部独特的文化魅力与生活。

图 1 华盛顿大学湖边美景

学术收获

在学术方面,我有幸加入了华盛顿大学的RAIVN Lab研究实验室,师从Ranjay Krishna教授,在华人学长张介宇、Zixian Ma、刘本林的悉心指导下开展了深度学习,特别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前沿研究。实验室氛围浓厚,导师和学长们都非常乐于分享知识和经验,我们经常进行头脑风暴,讨论最新的研究动态,学到了很多很好玩的思维方式与实验和实践的思路。

图 2 RAVIN Lab 聚餐合影

我在华盛顿大学交换的期间,创作了四篇计算机视觉和多模态领域的顶会论文,其中两篇是我作为第一作者完成的,分别聚焦于interleaved text-and-image generation以及controllable image generation方向。

第一篇论文介绍了一个名为ISG(Interleaved Scene Graph)的综合评估框架,用于评估交错文本和图像生成的质量。ISG通过场景图结构捕捉文本和图像块之间的关系,并在四个粒度级别(整体、结构、块级和图像特定)上评估响应的一致性、连贯性和准确性。此外,论文还提出了一个基准数据集ISG-BENCH,包含1150个样本,涵盖8个类别和21个子类别,用于有效评估模型在视觉中心任务(如风格转换)上的表现。ISG框架的核心在于将用户查询自动解析为类似场景图的结构,其中文本和图像块作为节点,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为边。基于这种图表示,ISG提出了一个跨四个粒度级别的评估协议,能够将用户查询转化为可解释的问题-答案对,从而实现系统性和可解释的评估。ISG-BENCH数据集的构建考虑了复杂的语言视觉依赖关系和黄金答案,以解决现有基准的不足。与现有基准相比,ISG-BENCH更注重视觉中心任务,并通过与人类标注的比较验证了其评估的准确性。论文还对九种流行的交错文本和图像生成方法进行了评估,包括五种统一模型和四种组合框架。此外,论文还提出了一个名为ISG-AGENT的基线代理,采用“计划-执行-精炼”流程,实现了122%的性能提升。ISG框架和ISG-BENCH基准的提出,为交错文本和图像生成的评估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工具,有助于推动多模态语言模型的发展。

图 3 Interleaved Scene Graphs 论文截图

第二篇论文是关于controllable image generation,通过输入多种image的condition组合,比如深度图、蒙版、边缘线条、布局等等,来生成新的图片。我们收集并设计了一整套流程来生成相关的数据,得到了一个100k大小的数据集,并且收集了一部分真实世界的多condition组合图片生成的请求,构成了一个测试集。我们的测试展现了目前研究的问题,为未来的conditional image组合提供了参考。

第一篇论文都已经被机器学习顶会ICLR录用,并且被选为spotlight(top 5%),在2025年4月受邀在新加坡展出我的工作;另一篇论文投稿到2025年的ICCV,也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顶级会议,目前正在等待同行审阅。同时,我还参与了RAIVN Lab另外两篇被CVPR接收的论文,都在过程中帮助了论文很多,因此获得了署名的机会,这些成果都极大地丰富了我的学术履历。

图 4 论文中稿截图

在华盛顿大学期间,我还有机会参观了艾伦人工智能研究所(AI2),这个实验室或许是全球最伟大的开源计算机实验室之一,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了解到许多关于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前沿应用的知识,大大开阔了我的视野,也让我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坚定了未来的读博的方向。我在华盛顿大学也参加了许多很有意思的讲座,比如CMU的计算机视觉鼻祖来开的演讲,非常有意思。

课堂体验

华盛顿大学的课程设置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我虽然不是学分交换项目,但是旁听了几门计算机科学课程,比如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课程,其中的教授们都是各自领域的专家,课堂讨论充满了思想的碰撞。与国内相比,UW的课堂更加互动,学生被鼓励提出问题和表达观点。每周的reading group也是我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我们会一起阅读最新的研究论文,并进行深入讨论。印象最深的是一门关于深度学习在计算机视觉中应用的课程,教授不仅讲授理论知识,还带领我们完成了几个实际项目,从数据处理到模型部署,全程参与的体验让我对整个技术栈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图 5 华盛顿大学附近景色/生活

校园生活

华盛顿大学的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各种学生组织和俱乐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社交平台。我虽然没有加入学校的国际学生协会,但是也结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比如和我一起做论文的朋友就是俄罗斯人,我们经常一起组织文化交流活动,分享各自国家的传统和故事。

体育活动是UW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参与了校内的篮球和网球俱乐部,每周定期与美国的华人同学切磋球技,这不仅锻炼了身体,也帮助我更好地融入当地文化。UW的橄榄球也很强,在去年是亚军,所以我们实验室也组队去观看UW哈斯基队的橄榄球比赛,那种席卷整个校园的热情和团结氛围让我印象深刻。赛前的tailgate派对,学生们身着紫金校色,脸上画着队徽,呐喊助威的场面令人热血沸腾。

校园内的Red Square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表演,从音乐会到艺术展览,为校园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樱花季时,校园里粉色的花海更是美不胜收,成为了许多学生拍照留念的热门地点。

图6 华盛顿大学附近居住环境/校园内环境/生活照片

文化体验与收获

在UW的这段时间,我不仅提升了专业能力,也培养了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与来自不同背景的同学和教授交流,让我学会了尊重和欣赏不同的观点和思维方式。美国的教育强调批判性思考和创新精神,这对我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我有去Pike Place Market逛逛,那里有各种新鲜的海产品和农产品,还有许多特色小店。第一家星巴克就位于此处,总是排着长队。周末我们会去Discovery Park徒步,或者乘渡轮到Bainbridge Island感受不一样的风景。

语言能力的提升也是显著的收获。日常生活和学术交流中大量使用英语,让我的语言表达更加流利自然,经常去参与小组讨论和学术报告的经历也锻炼了我的公开演讲能力。

图 7 华盛顿大学交换时期生活

建议与感悟

对于计划赴UW交换或研究的同学,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 提前做好规划,包括课程选择、住宿安排和签证申请等,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2. 积极主动与导师和同学交流,美国的教育环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3. 合理安排时间,平衡学习、研究和生活,西雅图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地方。

  4. 带好雨具,西雅图的雨季很长,但不要因此错过户外活动,雨中的西雅图别有一番风味。

  5. 融入当地文化,参加校园活动,这样能更全面地体验美国大学生活。

时至今日,我依然非常怀念在UW的日子。那段充实而有趣的经历,不仅让我在学术上取得了成果,也让我的人生视野更加开阔。华盛顿大学的经历已成为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这段记忆将伴随我未来的学术道路,激励我不断前行。

图 8 科研团队聚餐

上一篇:白俄罗斯国立交通大学交流学习总结

下一篇:人文学院赴香港大学研学团之学习篇

本科生院地址:南三楼317办公室  联系电话:027-87542123  邮箱:jwc@hust.edu.cn

邮编:430074  本科生招生电话:027-87542228

Copyright © 2016  华中科技大学本科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