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寒假,参加海外寻访交流的华中大本科学子带着求知的心态去往世界各地,他们不断挑战已有智识的界限,感受当地不同的风俗文化,收获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世界的风貌在他们面前徐徐展开,拥有了更多元的价值观和更开阔的视野,华中大学子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多彩剑桥行
以前去澳洲参加过义工之旅的建规学院城乡规划专业2015级本科生史书沛对这种寻访交流并不陌生,他利用寒假这样一个时间较短的假期参加了剑桥冬令营。
剑桥是个很英国的地方——它既有很传统的东西,也有很多新锐与尖端的东西。古老的的教堂、学校的保护做得很好,从外观上看整体不突兀,有历史的风貌。但是走进建筑里面,就会发现很多现代的设备,能容纳现代人的生活需要。如此,新旧就很好地兼容在一起。“同时从学术的角度看,它有很多制度是比较传统的,但它所研究的问题都是非常尖端与高新的。”史书沛提到。
他们的队伍是由华中大和北工大组成,他们共同完成了一个有关人工智能的课题,史书沛从队友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无论是从语言、专业知识,还是思维模式,他们身上有很多可取的地方,刷新了我对他们的认知。两周时间很短,很难在学术上有很大的造诣,在人际关系上的收获比学术上的收获对我来说可能更重要一些。”
光电信息学院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2015级本科生邹青云报名参加了另一支剑桥冬令营的队伍,剑桥不限时间、不限场地的互动性课堂让他受益匪浅。不同于本科的大纲式教学,剑桥教授由点到面,逐层发散,不断提问中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潜移默化中让学术成为了学生们生命的一部分。电信学院通信工程专业2016级本科生宋佳骏在感受英国风情时提到了语言问题。语言的隔阂一度让他感到受挫,他不断锻炼自己,积极与人交谈。从一开始交流困难到能够独立地和当地的民众进行交谈、与导师沟通,英语水平的提高也成了华中大学子前去剑桥的收获之一。
结课展示上,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系中文专业2017级本科生殷宇婷所在的小组做的是有关俚语的课题,她们在讲述中很巧妙地把中国传统故事《孔雀东南飞》融入进去,十分生动有趣,并获得了优秀小组。哲学系2017级本科生胡家轩表示对她们组的演讲印象深刻。
国王学院、博物馆、天鹅、集市、数学桥、歌剧,伴着朝霞晚夕,与多彩的经历、美好的友情,都融进剑河的柔波里。
前往美国,如愿以偿
“旧金山在美国西海岸,是一个比较舒服的城市,环境好,人口密度低,人也很热情。”船海学院2015级本科生许望东今年寒假去旧金山参加了伯克利冬令营,这一场交流之旅给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2015级本科生许望东带来了很难得的体验。
伯克利的课程是做一个以问题为导向的project——要求自己组队,找一个大家学校里面都存在的问题,讨论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解决。同时老师也会讲到中美的教育模式、文化、价值观,帮助同学了解并适应美国的环境。这里的课堂给许望东带来了不一样的氛围,老师注重解决问题、统一意见,讲究“产学研”结合。“美国教育里很强调发散性思维,以及想法在实际中的运用,这时与中国更注重知识的灌输与传递有很大不同的。”
许望东特别提到了一个中文讲得很棒的犹太老师,老师强调只有拥有领导力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才,这给了他很大的冲击。一个人不是单打独斗的单元,想要做出不一样的贡献肯定是要有一个团队,并且能将其很好地管理。实现领导力就要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拥有国际化的视野,才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上的人之间建立起桥梁。
“华中大的学子特别靠谱团结。”许望东回忆道,他们一起在结业仪式上念一首自创的打油诗,参观著名的金门大桥,去海边烧烤。出国前后的许望东变得不一样了,不同的环境个人气质的影响使他的性格更加外向,视野更加开阔,对外面的事情更有好奇与憧憬,对自己的未来道路有更明确的方向,用他自己的话说——如愿以偿。
日本风物记
喜欢旅行、喜欢感受不同文化的新闻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2016级本科生龙煜婕从大一开始就有在关注这类交流的项目,终于在2019年寒假愿望达成——和其他学校的同学们一起赴日交流13天,感受日本独特的文化氛围。
龙煜婕在日本辗转了几个城市进行访问,包括东京、冈山、京都、大阪等。日本是一个非常干净的国家,街边很少能找到垃圾桶,人们把产生的小垃圾都随身携带直到找到垃圾桶或者回家才会扔。日本人的素质很高,扶手电梯大家会主动排成一列,留出一边给赶时间的人,在电车或地铁上也很少有人会大声喧哗。同学在电车上给一位老奶奶让座,老奶奶说再三道谢,甚至下车后还特意走到同学身边再次感谢。“日本是一个特别注重细节的国家,会尽量给他人带来舒适便利。”龙煜婕总结道。
除了在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冈山大学、同志社大学进行访问并学习,他们还进行了很多有特色的文化体验——领略日式茶道的魅力,在井山宝福寺进行坐禅,尝试亲手制作寿司等等。他们还特别去到朝日啤酒工厂,参观并了解这一日本最大啤酒企业的生产流程,从小麦、啤酒花等原料进行混合发酵、过滤、装瓶、测试,基本实现了全流程自动化,看上去是非常的高效、快捷,让龙煜婕感到震撼,他们还品尝了这里生产的一些啤酒。
这13天交流之旅给龙煜婕带来了别样的体验,也勾起了她更浓厚的兴趣,她相信有一天,自己会与日本再会。
11天, 学在新国立
一直有着出国读研究生想法的电气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16级本科生刘思蒙带着对QS排名亚洲第一的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向往,参加了这次寻访交流。这短短11天的交流活动,刘思蒙认真求学的同时也开阔了眼界。
新加坡的环境优美,绿化很好,道路整齐,给刘思蒙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当地别具特色的建筑风格——由于雨水充沛,新国立校园里所有的建筑都是连在一起的,不用走出走廊,就可以到达校园的任何地方。无论走进哪家店,都能看到服务人员脸上热情的笑容;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儿,穿着整齐或是破旧,服务人员们都一视同仁,给人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当然,此次交流的重点在于求学。从抵达新加坡的第二天开始,刘思蒙和他的同伴们就泡在了学校。人工智能导论、大数据技术,这是11天内必须掌握的知识;工程实践、结业设计,这是11天后必须达成的成果。英文授课在一定程度上为他的学习带来了困难,研究生的课题又在某些方面增加了难度。秉持着认真求学的态度,他们在课后自己查论文、想算法、进行编程:“感觉整个工作量和参加数学竞赛差不多。”最后的结果令人喜悦,刘思蒙所在的小组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参加这次交流活动让刘思蒙再次意识到了作为申请出国交换和留学标准之一的成绩的重要性。同时,他还建议学弟学妹们在认真学习的同时别忘了出去走一走,领略外面的世界的风采。
洪堡大学的充实之旅
有着出国深造理想的工程学院工程科学(生医)专业2016级本科生杨茜琬继大一选择美国UCB交换学习后,再次参加学院的对外交流活动。今年寒假,她去到了德国洪堡大学,感受不一样的欧洲教育,为未来出国读研做准备。
身处异国,语言是个大问题。本次德国之旅课程安排为全英语教学,这对有英语成绩优异并在华科工程学院多次体验全英文课堂的杨茜琬来说并无困难。但是当她来到当地咖啡厅,遇见只会德语的老板时,就免不得遇见一些小麻烦,多亏有善良的陌生人提供帮助——当地人十分热情,会主动充当翻译,甚至帮她完成付款程序,让她感动不已。
为期半个月的交流学习中,杨茜琬近距离接触了生物原子,量子物理等前沿科技,身临其境地感受了德国课堂的自由氛围。她感觉到,比起国内学生们大多持有功利目的地进行被动学习,德国学生是真正热爱学习,怀揣着梦想与激情投入学习生活。“在德国的道路边,地铁上,咖啡馆,很少见到玩手机的人,有的只是手捧书籍的‘低头族’。” 杨茜琬对这里浓厚的求知氛围深有感触。
充沛的求知欲与自身的硬实力是杨茜琬充实自我、走向成功的前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寻访交流之旅像一扇世界的大门,正邀请华中大本科学子参与其中——发现自我,实现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