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速访问通道
    • 学校首页
    • 学校首页
    • 学校首页
    • 学校首页
  • English Version
  • 首页
  • 组织机构
    1. 部门概况
    2. 部门领导
    3. 机构设置
    4. 挂靠单位
  • 管理文件
    1. 计划建设
    2. 教务管理
    3. 考试管理
    4. 实践教学
    5. 学籍管理
    6. 创新人才
    7. 质量管理
    8. 教学研究
    9. 医科管理
    10. 课程教材
  • 办事指南
    1. 综合事务
    2. 计划建设
    3. 教务管理
    4. 考试管理
    5. 实践教学
    6. 学籍管理
    7. 质量管理
    8. 教学研究
    9. 医科管理
  • 表格下载
    1. 计划建设
    2. 教务管理
    3. 考试管理
    4. 实践教学
    5. 学籍管理
    6. 质量管理
    7. 教学研究
    8. 医科管理
  • 课程建设
    1. 本科课程平台
    2. 模块课程
    3. 课程管理
  • 质量保障
    1. 教学简报
    2. 质量报告
  • 支部建设
    1. 学习园地
    2. 支部风采
    3. 支部机构
    4. 表彰奖励
  • 本科招生
  • 学校首页
  • 审核评估
    1. 本科审核评估专题网站
  • 首页
  • 组织机构
    • 返回
    • 部门概况
    • 部门领导
    • 机构设置
    • 挂靠单位
  • 管理文件
    • 返回
    • 计划建设
    • 教务管理
    • 考试管理
    • 实践教学
    • 学籍管理
    • 创新人才
    • 质量管理
    • 教学研究
    • 医科管理
    • 课程教材
  • 办事指南
    • 返回
    • 综合事务
    • 计划建设
    • 教务管理
    • 考试管理
    • 实践教学
    • 学籍管理
    • 质量管理
    • 教学研究
    • 医科管理
  • 表格下载
    • 返回
    • 计划建设
    • 教务管理
    • 考试管理
    • 实践教学
    • 学籍管理
    • 质量管理
    • 教学研究
    • 医科管理
  • 课程建设
    • 返回
    • 本科课程平台
    • 模块课程
    • 课程管理
  • 质量保障
    • 返回
    • 教学简报
    • 质量报告
  • 支部建设
    • 返回
    • 学习园地
    • 支部风采
    • 支部机构
    • 表彰奖励
  • 本科招生
  • 学校首页
  • 审核评估
    • 返回
    • 本科审核评估专题网站

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关于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校赛参赛项目第二轮预征集的通知

    作者:    时间:2025-03-04    浏览:

    全校各单位、全体师生及校友: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由教育部联合相关部委和单位等共同主办。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给“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重要回信精神,“三位一体”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把创新教育贯穿教育活动全过程,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拟启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校赛参赛项目第二轮预征集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赛赛道及组别

            校赛设高教主赛道(以下简称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以下简称红旅赛道)两个赛道。其中,主赛道设本科生组和研究生组,根据项目所处阶段,本科生组和研究生组均内设创意组、创业组。红旅赛道设公益组、创意组、创业组。产业赛道待国赛通知及产业命题正式公布后启动。

            二、主赛道参赛要求

            (一)本科生组

            1.创意组

            (1)参赛项目具有较好的创意和较为成型的产品原型或服务模式,在大赛正式通知下发之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

            (2)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及成员均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不含在职教育)。

            (3)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能参加本组比赛(科技成果的完成人、所有人中参赛申报人排名第一的除外)。

            2.创业组

            (1)参赛项目须已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在大赛正式通知下发之日前注册)。

            (2)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且为参赛企业法定代表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不含在职教育),或毕业5年以内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即2020年之后的毕业生,不含在职教育)。企业法定代表人在大赛正式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

            (3)项目的股权结构中,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股权不得少于10%,参赛团队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1/3。

            (二)研究生组

            1.创意组

            (1)参赛项目具有较好的创意和较为成型的产品原型或服务模式,在大赛正式通知下发之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

            (2)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研究生。项目成员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研究生或本专科生(不含在职教育)。

            (3)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能参加本组比赛(科技成果的完成人、所有人中参赛申报人排名第一的除外)。

            2.创业组

            (1)参赛项目须已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在大赛正式通知下发之日前注册)。

            (2)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且为参赛企业法定代表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研究生,或毕业5年以内的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学生(即2020年之后的研究生学历毕业生)。企业法定代表人在大赛正式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

            (3)项目的股权结构中,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股权不得少于10%,参赛团队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1/3。

            三、红旅赛道参赛要求

            参加红旅赛道的项目应符合大赛参赛项目要求,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助力“新农村、新农业、新农民、新生态”建设,引导师生扎根基层创新创业,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内容可围绕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在推进农业农村建设、城市社区治理、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有创新性、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允许跨校组建团队,每个团队的参赛成员不少于 3 人,原则上不多于 15 人(含团队负责人),须为项目的实际核心成员。参赛团队所报参赛创业项目,须为本团队策划或经营的项目,不得借用他人项目参赛。

            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实际负责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生(包括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教育),或毕业 5年以内的学生(即 2020 年之后的毕业生,不含在职教育)。企业法定代表人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

            1.公益组

            (1)参赛项目不以营利为目标,积极弘扬公益精神,在公益服务领域具有较好的创意、产品或服务模式的创业计划和实践。

            (2)参赛申报主体为独立的公益项目或社会组织,注册或未注册成立公益机构(或社会组织)的项目均可参赛。

            2.创意组

            (1)参赛项目基于专业和学科背景或相关资源,解决农业农村和城乡社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推动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发展。

            (2)参赛项目在大赛正式通知下发之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

            3.创业组

            (1)参赛项目以商业手段解决农业农村和城乡社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发展,推动共同富裕。

            (2)参赛项目在大赛正式通知下发之日前已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项目负责人须为法定代表人。项目的股权结构中,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股权不得少于10%,参赛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1/3。

            四、产业命题赛道说明

            (一)目标任务

            1.发挥开放创新效用,打通高校智力资源和企业发展需求,协同解决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技术、管理等现实问题。

            2.引导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促进学生了解产业发展状况,培养学生解决产业发展问题的能力。

            3.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立足产业急需,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校企协同培育产业新领域、新市场,推动大学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

            (二)参赛流程

            1.命题征集

            国赛通知发布后,产业命题赛道将针对企业开放创新需求,面向产业代表性企业、行业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征集命题(企业命题通常聚焦国家“十四五”规划战略新兴产业方向,倡导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围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对应的产业和行业领域,且基于企业发展真实需求)。命题征集时间约在4-6月,命题发布时间约在6月。

            2.团队揭榜

            企业发布命题后,参赛团队选择自己特长领域的项目揭榜参赛,所提交的命题对策须符合所答企业命题要求。参赛团队须对提交的应答材料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物权。期间需联系发布命题的企业,确定具体任务需求、目标等,并在参赛期间,获得企业的认可。

            校赛不设置产业命题赛道。有意参加产业命题赛道的师生,请密切关注各行业头部企业的创新需求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通知。

            五、相关事项

            1. 第一轮预征集未入围项目优化后可继续参赛。

            2.第二轮征集截止时间为2025年3月31日。请各参赛团队于截止日17:00前提交参赛项目材料(参赛PPT、项目简表为必须提交的材料,视频等其他辅助材料为可选项),请将所有材料压缩为rar文件并发送至邮箱:cxcy@hust.edu.cn。邮件主题:创新大赛(2025)+院(系)简称+负责人姓名+项目简称。

            材料文件包不大于20M,内容须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项目背景分析、行业(市场)痛点、产品(服务)介绍、核心技术、相关论文及专利等成果、竞争分析、应用案例、团队介绍、商业模式、市场容量预测、未来三年营收预测、股权结构及融资等(根据不同赛道不同组别可适当调整)。

            3.本轮预征集项目经专家评审,将遴选不少于10%的项目直接晋级校赛决赛。未直接晋级的项目完善后可继续参加校赛初赛。

            4.往届国赛主赛道金奖项目中,本科生创意组项目获金奖比例在50%左右。重点鼓励和支持本科生创意组项目报名参赛。

            5.鼓励和支持院(系)或参赛团队邀请国际项目参赛。如邀请的国际项目入围全国总决赛,每入围5项,奖励邀请院(系)或参赛团队1个直接晋级国赛名额(名额可累加)。

            六、联系方式

            大赛工作教师QQ群:168894190。参赛项目指导教师及院(系)负责大赛组织工作的老师可加入该群,便于赛事工作沟通及交流。

            参赛学生咨询QQ群:1009547746。请各参赛团队成员加入该群,便于参赛咨询交流及辅导。

            联系人:

            张老师(高教主赛道)027-87793423

            郭老师(红旅赛道、国际项目邀请) 027-87793423

            庞老师(产业赛道)027-87793423  

            联系地址:启明学院创新创业管理办公室(亮胜楼202室)

            

            附件:

            1.教育部关于举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的通知

            2.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评审规则

            3. XXX院系(2025)预征集项目基本信息表

            4. 往届学习资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冠军争夺赛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3B2oYTEnk/?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


    华中科技大学本科生院

    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

    2025年3月4日




    • 附件【附件1 教育部关于举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的通知.pdf】已下载次
    • 附件【附件2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评审规则 (主赛道 红旅 产业).docx】已下载次
    • 附件【附件3 XXX院系(2025)预征集项目基本信息表.xlsx】已下载次

    上一篇:关于开展全校示范性学生创新团队申报工作的通知

    下一篇:关于2024年本科特优生导师选聘和个性化培养方案制定的通知

    本科生院地址:南三楼317办公室  联系电话:027-87542123  邮箱:jwc@hust.edu.cn

    邮编:430074  本科生招生电话:027-87542228

    Copyright © 2016  华中科技大学本科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