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0年1月中旬到2月初的21天时间里,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赴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研学团的师生从武汉出发,并顺利安全返航。在短暂的研学生活过程中,大家渐渐熟悉坎特伯雷大学和周围的风土人情,渐渐适应了寄宿生活的种种新鲜指出,渐渐习惯了充沛的阳光和从不加热的牛奶,渐渐学着用另一种教育模式下的思维方式去审视教育、人类、性别、职业、文化,乃至于疫病、人群的关系和地球本身。这段不同于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新鲜体验,必定会在岁月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第一篇章:起航——满怀期待
为开阔学生国际视野,提高英语沟通及交流水平,不断增强人文学子的专业素养,2020年寒假1月11日至2月2日,人文学院教师朱冶和人文学院14位本科生组成的研学团,赴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开展为期三周的研学活动。
在出发前夕,人文学院叶智书记、朱冶老师,以及国际交流中心袁老师在行前准备的会议上发言。叶书记从宏观的角度出发,阐明此次交流活动对于华中科技大学和坎特伯雷大学双方的重要意义,并对研学团肩负的文化交流使命予以厚望。朱老师和袁老师则分别就出境前的大大小小各项准备事宜、进入新西兰境内的特殊要求、进入新西兰境内后的各类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出现的各种紧急突发事件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会后,研学团的师生分别对应会议清单进行了周全的行前准备。
1月11日中午,研学团从学校出发,去往武汉天河机场。
1月12日,经历了近十二个小时的飞行之后,在当地时间下午5时20分左右,研学团一行人顺利到达基督城国际机场。
当地与北京时间的时差为5小时,因此,在抵达新西兰境内时,基督城机场外仍然艳阳高照。直到晚上9点左右,研学团的师生均按照提前分配好的住宿名单回到各自寄宿家庭,并与寄宿家庭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共进晚餐之后,暮色才徐徐降临。
自此,研学团将开启为期二十一天的坎特伯雷大学学习之旅。南半球的夏季昼长夜短,刚刚抵达时紧张、忐忑、激动的各种情绪,渐渐平复下来,大家做好了准备,迎接接下来全新的学习与生活。
第二篇章:探索——文化碰撞
在第一堂课开始以前,坎特伯雷大学的教授和老师们,举行了颇具毛利特色的欢迎仪式。他们用当地的土著语言毛利语演唱了欢迎歌曲,人文学院师生们则回赠以精心准备的合唱歌曲《蝴蝶泉边》。坎大老师们现场教研学团师生们学会了代表“你好”和“谢谢”的毛利语:Kia Ora,还用颇具特色的贴面礼——左手搭肩,右手互握,鼻子相贴——迎接研学团的到来。
此后,坎大教育学院的Tony和Angelina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学校和基督城,随后Angelina带我们参观了坎大的校园环境、图书馆、书店和主要教学楼。由此,研学团对即将学习的坎大有了初步的了解。
研学课程在研学团的期待之中拉开序幕。带领研学团学习的是坎特伯雷大学两位人文学科的年轻教师,Monica和Harriet。
两位老师的风格存在显著差异,Monica更擅长于输出与一对一的对话,密集的理论输出和观点驳斥显示出她的博学善辩。她非常乐于倾听每一个学生的观点,并适当给予点拨和完善,但并不着意于进行价值评价。因此在她的课堂上,大家总能拥有面对面长时间对话的机会。这也使得大家既觉得受益匪浅,又时常感到紧张。
而Harriet老师的教学方式则更倾向于倾听和引导,并在教学中加入非常多的活动和讨论,其教学模式并非一成不变,不断带给大家奇妙的体验。除了教学模式上明显的差异,最大的不同之处当属两位老师对待学生时所持的视角。
坎特伯雷大学的Monica和Harriet两位老师,更像是研学团的学姐们,她们既认为老师值得尊重,同时也愿意接纳和倾听同学们的合理的反驳。在灵活的教学计划之下,她们首先关注学生的是身心健康,其次是学业表现。因为新西兰学生人数较少,学生能够有机会得到充分的尊重和深入的人文关怀。
在一日数次的双人讨论和一日至少一次的小组活动之中,研学团的同学们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绞尽脑汁”。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传导,不再是先记录好框架再课后消化理论知识。每一节课,大家必须从根源挖掘某一个现象发生的背景、环境,以绘画、文字、讲述、辩论、Presentation等各种各样丰富的形式呈现出它的发展过程,并最终给出可能的解决思路。这非常符合西方教学的演绎式方法。
也因此,尽管老师们给出的题目并不见得是深奥的、孤僻的,甚至有很多是研学团的同学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常常见到的、讨论过的,但要对每一个问题从根源开始思考,也耗费了大家大量的脑力。因此,在研学团第一周前期的学习中,大家可以说是在倒时差的困意中,强迫自己积极主动地思考一个又一个似曾相识却都不简单的问题。
好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研学团有了放松的机会。在坎特伯雷博物馆,研学团得以一窥新西兰的史前风光,又有幸见证了进入二十世纪以后科技给这个岛屿国度带来的巨大变革。
走出博物馆,进入植物园,新西兰各色植物在蓝天下映出这个国度极富风情的海洋气候。
想要了解一个国家,乘车大概是绝佳的方式。大家乘坐巴士越过新西兰南部的山峦,越过夏季的牧场和成群的牛羊,最终来到了美丽的Akaroa。这儿的海风拂过大家的脸颊,带来了法式小镇马卡龙色的风情。各色人种的汇聚、惊喜出现的海豚以及新西兰特有的海洋风情,无一不带来新奇浪漫的体验。或许坎大严谨而不失活泼的教学风格,正是受到这种浪漫风情的影响。
第一周在探索中前进,新鲜与惊喜、浪漫与理性、陌生与好奇,种种情绪交织在基督城每日皆可入画的落日美景中。北半球到南半球的距离很远,然而中国与新西兰的距离很近。文化与教育的差异恰好构筑出研学团师生眼中一个精彩纷呈的新西兰。怀揣着期待,研学团开启了第二周的学习之旅。
第三篇章:回望——研学收获
种种新鲜的体验过后,学习步入常规模式。研学团在坎大学习期间,人文学院党委书记刘婵娟老师在坎特伯雷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并专程看望在坎大研学的老师和同学们。刘书记来到同学们上课的教室,了解大家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给予了亲切的关怀。大家深受鼓舞,更加充满信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在Monica和Harriet的带领下,研学团围绕“教育”展开学习。从学校在当代社会的功能及其对于全球生产力的影响,切入到新西兰教育体制的变革与当下,以及它与当今亚洲学校,尤其是高等教育学校体制的对比与思考,到影响教育的各种现实因素,再到教育的分支、类别与它们对应的比较、评价,研学团围绕“教育”这个核心点,对教育本身、教师、教学体制和学校的功能进行了深度挖掘。这些我们身处其中并习以为常的概念,以更为系统化却又更颠覆传统的方式呈现出来。研学团的同学们体会到前所未有的乐趣,也在不断的思考之中感受到了脑力风暴的疲惫与快乐。
在此基础之上,学习进入更细致的领域。“What is literacy?”从这个问题展开,研学团分别探讨了数个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科技对人的读写能力究竟有何影响?全球化的本质及教育全球化的利弊是什么?教育与人文艺术学科的关系如何维系?为什么人文社科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性教育与性别教育在当代的发展情况;等等。
尽管讨论的问题学术性较强,但是研学团的展现却是生动活泼的。在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大家试图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呈现出各自的思考。有的同学喜欢绘画,便通过色彩与形状呈现出他们的想法;有的同学擅长逻辑导图,就选择用彩色笔呈现出思维的碰撞。
谈及教育,实践本领才是硬道理。因此,Harriet老师在即将结课之际,给出了非常有趣的主题:自己设计一堂课,内容形式不限。大家各出奇招,美妆教学、舞蹈教学、诗词讲解……每个小组的创造力被最大限度地激发,且不乏浪漫情思和人文关怀。
当谈及教育理论时,隐隐畏难的情绪和部分英文词汇的晦涩,的确带给了研学团一定的挑战。但大家始终保持着积极的状态,不论是课堂讨论,还是小组活动,所有人都非常乐意分享自己的观点,并尝试主动与老师对话。Monica和Harriet亲切的微笑,更带给大家无限的慰藉。说英文时夹杂的中式表达再也无法造成与人沟通的障碍,对知识的不解也化作与老师面对面详谈的精神动力。小班教学、因材施教和鼓励式教育给予了每个人足够的表达时间,也为大家创造了自我突破的无限可能。
学习的充实带给人成就感,即将到来的皇后镇之行更让人期待万分。出发去皇后镇时,恰好是国内的大年三十。纯净的蒂卡波湖倒映出连绵的南阿尔卑斯山,雪顶在碧蓝的湖面上与骄阳相互映衬。
在异国他乡吃完了年夜饭,在皇后镇领略湖光山色,在蒸汽船上穿越历史,在瓦尔特峰旁静看牛羊……当了解了新西兰的历史人文知识以后,再看窗外风光,更体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无限深意。
“教育”是一个大家习以为常的词语。在探讨了教育方方面面的问题之后,在亲身体会自然的教育之后,研学团对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领悟。天地之浩渺,教育之广博,实探索不尽。学习的理论、了解的常识、看过的风景都可能会暂时被遗忘,这21天的学习也极为短暂,但研学团经历过的这一段“教育”,必定会成为每个人心中独特的思考历程,镌刻在时光的宝库之中。
第四篇章:归来——全副“武装”
在研学团学习的后期,国内爆发了疫情。临走之前,研学团众人做好了防护,但谁都没有预料到即将回国之际,形势会变得如此严峻。
武汉封城以前,远在新西兰的研学团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大家在基督城的各大药店购买了足够的防护手套、口罩、免洗洗手液、酒精消毒用品等,做好防护应对。
在武汉传来封城的消息之后,原定的返航计划需要立即修改。
非常感谢坎特伯雷大学对研学团的关切。在学校的安排下,研学团的师生免费在坎特伯雷校医院做了身体检查,医院还非常周到地为每位研学团成员开具了健康证明,以保证研学团回国能顺利通行。
非常感谢Monica和Harriet的关心。在国内疫情爆发之后,大家忍不住在课后商量对策。或许是体会到同学们的焦急心情,老师们表示十分担忧,甚至提出暂时休课,以帮助大家尽快解决回国事宜。她们的关心和支持给予了研学团极大的友爱和力量。
非常感谢学院刘书记、叶书记、朱老师,以及国内帮助协调机票事宜的老师和工作人员们。身处异国且毫无经验的我们,在众多力量的帮助之下,才得以踏上返航的飞机,并顺利回家。
临行前,基督城的机场仍然保持着相对开放的状态,而研学团已经全副“武装”。大家的谨慎保护了他人和自己,研学团自落地广州又分别回家的过程中,均保持身心健康,圆满地完成了此次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研学之旅。
结语
此次研学之行,不同于以往。学习之旅与文化探索的收获,带给研学团的师生们以全新的体验。在疫情爆发的背景之下,这些收获已然成为一枚跌宕而珍贵的纪念勋章。初到异国的新奇与忐忑,全新文化的碰撞和体验,学术研讨的充实和疲惫,游览风光的惊喜和赞叹,无一不伴随着疫情的阴影。感谢祖国的强盛,感谢学校的支持,感谢所有老师的工作,这一场特殊而平常的研学之旅,因为有了这背后的一切,才能够顺利结束。相信研学团的每一个人,都会将这场难忘的经历,藏进最珍贵的记忆。